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運動保健─膝蓋篇

「有筋骨痠痛和膝蓋痛的現代人愈來愈多,很多都是動靜失衡所造成。」有些人動得不夠多或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肌肉和膝蓋會變得脆弱;或是一下子運動過量,像是爬山爬太久,跑步跑太久,加上休息不夠,慢慢累積的運動傷害,就會引起各種膝關節問題,導致膝蓋疼痛。

一般而言,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愈多,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根據統計,躺下來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零,站起來和走路是體重的1~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是3~4倍,跑步是4倍,打球和上籃是6倍,蹲和跪是8倍。試想一下,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上一格階梯,膝蓋就要承受240公斤,如果是蹲跪,則要承受將近480公斤,但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會出現的動作,所以膝蓋的保護不得不多留意。

其實不分年齡,膝關節都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但如果平常好好保養,還是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即使年紀大了,仍可順暢使用。想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儘可能維持標準體重,也避免負重走太長的路。
2.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例如做家事的時候盡量避免。
3.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像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群等),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平常可多做抬腿的動作,或是騎室內腳踏車、健走,都可訓練到這些肌肉。
4.運動中如果感到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PS:疼痛其實就是最好的警訊,告訴我們要休息、減緩速度或改變運動項目。
5.足夠的休息。
6.循序漸進的運動,慢慢增加時間與量。
7.運動前可以使用肌內效貼布貼紮,可以協助穩定膝蓋,也不影響運動流暢度。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促進新組織再生。規律的運動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進而減少關節的磨損,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不過,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前,增加溫和的肌力訓練,增強肌肉的能力,保護關節。

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蓋的壓力較小;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因為水的阻力,對膝蓋關節沒有任何負擔,也是對膝蓋友善的運動項目;或是室內腳踏車,不但可以有效達到運動強度,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這些運動都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處方。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圖解健康│重要複習】到底為什麼肚子痛?-根據腹痛部位簡易區別可能病因

1 右上腹︰膽囊炎、膽道結石、結腸炎、憩室炎、肝炎、肝腫瘤、肺炎、腎結石、腎盂炎

2 上腹︰膽囊炎、膽道結石、心肌梗塞、食道炎、胃炎、消化性潰瘍、主動脈剝離

3 左上腹︰心絞痛、心肌梗塞、食道炎、胃炎、消化性潰瘍、腎結石、腎盂炎、主動脈剝離

4 肚臍周圍︰早期盲腸炎、食道炎、胃炎、消化性潰瘍、小腸腫瘤或阻塞、主動脈剝離

5 右下腹︰盲腸炎、結腸炎、憩室炎、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疾病、婦科問題如子宮外孕、子宮肌瘤、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腎結石、腎盂炎

6 恥骨上方︰盲腸炎、結腸炎、憩室炎、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疾病、婦科問題、膀胱炎、腎結石、腎盂炎

7 左下腹︰結腸炎、憩室炎、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疾病、婦科問題、腎結石、腎盂炎


















【生活保健─中暑】
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逐漸升高,外出活動時除了要注意防曬之外,更要留意高溫濕熱環境所帶來的潛在危險─熱傷害。在高溫的環境下,若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是水分、電解質流失過多,往往會造成「熱疾病」的產生,像是「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等等。

1.熱痙攣:
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流汗的人,因鹽分流失,可能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而使肌肉發生痙攣。
狀況:頭痛、噁心、皮膚濕冷、臉色蒼白,但體溫正常,常見手、腳或腹部肌肉發生痙攣現象。
急救:
1) 應立即送往陰涼處休息,設法迅速降低體溫。
2) 將痙攣的肌肉伸直,用穩定的壓力加於痙攣處;並用溫熱毛巾熱敷。
3) 若意識清楚,可以飲用冷開水或新鮮果汁,加速復原;若意識不清、呼吸減弱,則應立即送醫。

2.熱衰竭:
因環境悶熱、濕度太高、不通風、出汗太多,造成體內水分及鹽分不足,若加上患者有嘔吐或腹瀉情形的話,病況可能加重。
症狀:會有暈眩、頭痛、噁心、嘔吐、暈倒甚至不省人事,一般俗稱的中暑多指此狀況。患者離開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患者可能會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血壓降低的表徵,和真正中暑嚴重程度不同;假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真正「中暑」的病況。
急救:
1) 應立即送往陰涼處休息。
2) 若患者神智清楚,可以小口的喝冷水或運動飲料;若患者流汗很多,並有痙攣、腹瀉或嘔吐現象,則在500水中加少許鹽。
3) 若病人嘔吐或是血壓不穩,要檢查電解質並給予靜脈注射補水分及電解質。
4) 往後二、三天並應避免在濕熱環境活動。
5) 「熱衰竭」是最常見的「熱疾病」,患者體內並無過度熱積蓄的現象,其中心體溫通常低於攝氏39度。

3.熱中暑:
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死亡率高達七十%以上,常合併腦、肝、腎等器官損壞,五十%的病人會有急性腎衰竭。因為環境溫度太高所引起的體溫極度上升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是身體無法藉流汗來散發體熱、調節體溫。中暑的發生很突然,任何年齡,只要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活動過久、尚未習慣炎熱環境、在炎熱環境中關閉太久,都會引起中暑的情形。
症狀:(一)高體溫(體溫高於四十度以上) 。(二)神智不清(輕微的有頭暈、意識混亂、昏厥、抽筋,甚至意識昏迷)。(三)身上無法出汗(運動型中暑者會有少許出汗現象)。
急救:
1)將患者移到陰涼處,並除去身上衣物。
2)利用「溫水」(並非冰水)噴灑身體,並用強力風扇幫助散熱;還可以在頸部、腋下或鼠膝部放置冰塊,直到體溫降至38度為止。
3)對抽搐手腳加以按摩。
4)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果患者清醒,採半坐臥姿勢,飲用冷開水。
5)若患者昏迷或體溫仍高,則須緊急送醫。

夏天要避免溫度過高的時間運動,運動時也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衣物在身上,補充足夠的水分;若要從事長時間的運動項目,如:長跑、足球、橄欖球等,在練習或比賽前必須考量當時的氣溫和濕度。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時,就要立刻停止運動,避免情況惡化。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痠痛的形成

﹞ 在長時間工作或重複動作下造成肌肉緊繃,因持續該狀態而最後產生肌肉僵硬,此刻在肌肉中的血管就受到壓迫,於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影響氧氣與養分的傳送。
接著,在僵硬或缺氧的肌肉不斷使用下所產生及囤積得乳酸就會直接刺激與傷害末梢神經人因而產生肌肉的痠痛感此時身體會自動透過神經將痠痛訊息傳抵大腦,大腦也會隨即反射性的做出肌肉收縮指令,於是造成該肌肉更佳的僵硬緊繃。
假以時日,此種惡性循環下得慢性痠痛症已然形成,解決之道,一是適時鬆緩肌肉不致使他緊繃僵硬,二是活化強化肌肉內血液循環的量與速…………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淺談“治未病”思想在中醫保健推拿中的運用

自古富國按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加強,中醫保推拿以其獨有的優勢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廣泛運用於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疾病的後期康復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放鬆身心,緩解疲勞的作用,能夠在輕鬆舒適中消除亞健康,恢復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生命質量,深受人們的喜愛。
 
  筆者長期從事中醫保健推拿臨床和教學工作,深刻體會到中醫保健推拿在其運用的過程中,與傳統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中醫有“上工治未病”之說,中醫保健推拿師,做的應該是“上工”的工作。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問·四氣調神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高明的醫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經生成了再來治療它,而是要防患於未然,以預防為主。高明的管理者不是等到局面已經混亂了再來治理它,而是要積極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如果等到疾病已經生成了再來治療它,等到國家混亂了才來治理它,就好像渴了才去挖水井,就要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這樣不就晚了嗎?說得非常好。高明的醫生應該是“治未病”,在疾病發生之前就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消除病因,積極預防,讓疾病不要發生,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工治未病”。筆者認為,中醫“治未病”的思想至少包含三層含義:是未病先防,疾病應該以預防為主,防患於未然;二是既病防變,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和變生它證;三是病後防殘。那麼,怎樣將“治未病”的思想運用到中醫保健推拿之中呢?

  作為一名中醫保健推拿師,一定要樹立疾病以預防為主的觀念,並將這觀念滲入人心。很多疾病不但應該預防而且是可以預防的,WHO最新的統計字顯示,有60%左右的疾病跟人們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有關,換句話說,這60%左右的疾病都是可以通過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來預防的。例如頸椎病,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於其脊柱的生物力學發生改變,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我們在給這類人群做保健推拿的時候,可以建議這類人群最好使用符合人體生物工程學的辦公桌椅按照正確的坐姿來工作,且連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40分鐘左右就應該起來活動一下頸部,並教會顧客做八段錦裏面的“兩手托天三焦”的動作或“米”字形頸椎操,能夠主動放鬆頸部肌肉,緩解頸部的疲勞,防止頸椎生物力學發生不可逆的改變,從而就可以有效地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雖然說預防疾病應該以主動預防為主,但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作主動鍛煉,這就需要作被動運動來預防疾病,中醫保健推拿是一種非常好的被動預防疾病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放鬆身心、緩解疲勞、消除亞健康。亞健康是介於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疾病由量變到質變發展過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積極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可以輕鬆地恢復健康,錯過這個最佳的防治時期,就容易形成疾病,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所以,亞健康的人群就特別需要做中醫保健推拿,能夠在輕鬆舒適的享受中恢復健康。不但亞健康的人群需要做中醫保健推拿,就算是健康人也需要,正常健康的人每週做兩到三次中醫保健推拿,可以起到放鬆肌肉,緩解身心疲勞的作用,能夠有效地預防頸疾病的發生。可見,疾病的預防,方法很重要,觀念更重要,一種具體的預防保健的方法,可以解決一個人一時的健康問題,而一種正確的健康養生觀念,可以解決一群人一生的健康問題,影響面和受益面都將會更大。中醫保健推拿師不僅僅是單純做


推拿,更要以中醫保健推拿為載體,大力傳播中醫健康養生的觀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醫保健推拿師做的是“上工”的工作,會更加有意義。

  對病人來說,要樹立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觀點,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或變生它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述,就是既病防變的一種具體運用。再如肩周炎的早期,往往只表現為肩周局部的疼痛和不適感,不容易引起病人的重視,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防治,就會進入粘連期,形成凍結肩,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到後期就會因為肩關節活動受限而導致上肢廢用性的肌肉萎縮,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在病變的早期進行中醫保健推拿,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疼痛,維持肩關節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也就不會發展到連期或肌肉萎縮期,不但可以大大縮短療程,減輕病人的治療痛苦,而且還可以節省治療費用,何樂而不為呢?但是,絕大部分的病人沒有這樣的觀念,認為肩關節疼痛不適,沒什麼大礙,忍一忍就過了,殊不知,時間拖得越長,病情就越重,等到到醫院治療的時候,都已經進入粘連期或者肌肉萎縮期。所以,推拿師在給這類顧客做保健推拿的時候,就應該給顧客灌輸這樣一種觀念,疾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且要把這類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深入淺出的講給病人聽懂,讓他自己認識到治未病的重要性,就會認可和接受保健推拿。

  在越來越追求生命質量提高的今天,很多人生病以後,已經不滿足於疾病只是臨床治癒,而且還要求在出院以後不殘留任何功能障礙,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高質量的生命活動。比如,中風偏癱的患者,通過積極的臨床治療,大多數的病人生命征平穩和癥狀穩定以後都會選擇回家慢慢療養,自然恢復,在很長的時間內往往都不能生活自理,給家人帶來沉重的負擔。有條件的病人,能夠經過醫院正規、系統的康復治療,出院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生活自理,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礙,如手精細功能恢復的時間就比較長。這時候,中醫保健推拿的介入就顯得比較重要,一般通過三個月到半年的中醫保健推拿,並教會患者使用正確的鍛煉方法主動配合鍛煉,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恢復主動活動和精細活動功能,提高病人的生命活動質量。再如,骨折的病人,由於長期臥床制動,等到骨折癒合出院的時候,都處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動受限和肌肉萎縮,中醫保健推拿不但能夠牽拉肌肉、肌腱和韌帶,有效的鬆解粘連,而且還能夠鬆動關節,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同時還能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強局部肌肉的營養代謝,有效防止和改善肌肉萎縮。這樣不但能夠大大縮短疾病恢復的病程,而且還可以最大程度上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使病人能夠盡快重返社會,重返家庭,提高生命質量。

  可見,中醫保健推拿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始終貫穿了“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大致相當於預防醫學的範疇,既病防變大致相當於臨床醫學的範疇,而病後防殘大致相當于康復醫學的範疇。中醫保健推拿只有很好的結合“治未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春天 養肝氣 補腎水


春天 養肝氣 補腎水

喝茶飲 按穴位 吃黑芝麻

中醫師樓中亮表示,今年春天特色為「春行秋令」,即春天像秋天一樣寒冷且天氣多變,易使肝氣起伏不定、腎水不足;可喝添加生麥芽、柏子仁等製成的茶飲,另可按壓太衝穴、太溪穴等,日常可多吃黑芝麻、核桃等,並避免熬夜、久視、久坐與刺激辛辣食物。
報導╱林明佳、張雅淳 攝影╱高凱新

這樣做

點下放大

喝快樂茶調肝氣

樓中亮中醫師傳授一道「快樂茶」,有助調理肝氣,並具解鬱、安神功效,將材料生麥芽20克、薄荷10克、柏子仁和酸棗仁各9克、香附、烏梅和柴胡各6克、甜菊葉5克,電鍋內鍋加1500c.c.開水放入全部藥材,外鍋放2碗水,煮開後放溫,即可當開水飲用,1~2天內喝完。 
點下放大

吃黑芝麻補腎水

黑芝麻是極佳補腎食物,可將20~30克黑芝麻粉加入豆漿中每天飲用,另可吃5~10克生核桃補腎氣並預防腦老化,山藥有益腎補肺和健脾胃功效,可將山藥磨成泥、加點鹽煮成稀飯,1個禮拜吃2~3次,但山藥含天然雌激素,有乳癌、子宮頸癌婦女不宜食用。 

按穴位舒肝補腎

樓中亮中醫師表示,可用指腹多按壓刺激肝經上的重要穴位如太衝穴,有益舒肝解鬱,也可多按壓腎經上的穴位如湧泉穴、太溪穴,有助充實腎經,毎個穴位約壓3~5分鐘,每下按3秒即放開。 
點下放大

太衝穴

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間縫,向腳背延伸約3橫指寬處。 
點下放大

湧泉穴

腳底的前1/3正中央處。 
點下放大

太溪穴

腳內踝後緣的凹陷中。 

要注意

點下放大

熬夜久視傷肝血

樓中亮中醫師說凌晨1~3點是養肝血時間,這時熬夜,不利肝臟新陳代謝,容易使臉色發青發白、生肝病;此外,肝開竅於目,長時間盯著螢幕、看書,眼睛缺乏休息,都會耗損肝氣。吳明珠中醫師也提醒,春天養肝宜早睡早起,此外,看電視、電腦、看書時毎間隔50分鐘,最好起身走動,轉動一下眼球。 
點下放大

心情抑鬱不利肝

吳明珠中醫師指出,肝的生理功能在於將體內陽氣升發到五臟六腑,讓臟腑氣血順暢,思慮過度、憂愁,皆易造成肝氣鬱結,甚至影響其他臟腑。樓中亮中醫師建議,閒暇時可多去郊外,平常住家或辦公地方也可放綠色小盆栽,舒緩眼睛疲勞,減少耗肝氣。 
點下放大

辛辣太燥易亢進

吳明珠中醫師說春天冷熱不定,易影響肝臟氣血代謝。建議可多吃清淡甘平食物如蘋果、葡萄、木瓜、草莓、枇杷、黑白木耳、紅蘿蔔、花椰菜、雞肉、魚肉等,有助脾胃,脾胃養好自然肝血足。少碰辛辣、太燥或太補食物,如辣椒胡椒、花生、炸雞、燒烤等,以免肝火亢進,易長痘痘、口乾舌燥、便秘等狀況。 
點下放大

久坐不動礙氣血

現代人忙碌少運動,樓中亮中醫師說久坐不動易導致全身氣血運行緩慢,造成循環不佳,自然不利脾胃,也會使肝血不足,建議每隔50分鐘,就起來伸展一下肢體,以免氣滯,吳明珠中醫師也建議,春天可多曬太陽,並做一些緩和運動如散步、跑步、打拳等。 

醫師說

點下放大

春天養肝宜早睡

了解四季更替對人體的影響、提早保養,可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春天重在養肝,最好晚上11點就寢,最晚不宜超過凌晨1點,可早點起床約6、7點,吸收陽氣。 
點下放大

肝鬱結影響肺氣

春氣通肝,在五行上肝為木,肺為金,若沒有好好調理肝氣,當肝氣鬱久時,容易造成肝火灼肺,可能導致咳嗽、胸悶脅痛等症狀。